為浙江婺劇團摘得第六朵“梅花”
陳麗俐:沒有一條路是白走的
浙婺有了第六朵梅花。
喜訊傳來,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(浙江婺劇團)一級演員陳麗俐以折子戲《碧桃花·拷打提牢》《穆桂英·轅門斬子》《白蛇傳·水斗、斷橋》,成功摘得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。
她是青年花旦演員,是婺劇舞臺上光彩照人的貂蟬、白素貞、白牡丹、李鐵梅;她扮演《火鳳凰》中的白露仙子、《百壽圖》中的金枝、《八仙過!分械孽庺~仙子、《梨花情》中的梨花、《白兔記》中的李三娘……角色各異,人物形象豐滿,深得觀眾喜愛。

陳麗俐受訪者供圖
上場前我突然聽不見了
5月10日下午,天蟾逸夫舞臺,陳麗俐折子戲專場。
這是上海歷史最為悠久、最具規(guī)模的戲劇演出場所,有“遠東第一大劇場”之譽。記者全程觀看了這場演出,全場雷鳴般的掌聲讓記者震撼。本想著演出結束后直接采訪陳麗俐,但是團里希望推遲幾天。后來我們才知道,陳麗俐生病了。
提前到上海備戰(zhàn)時,陳麗俐忽然覺得沒力氣。她說:“本以為是感冒后遺癥,同事勸我去醫(yī)院看看,才診斷出是缺鉀!
幾天后,劇院發(fā)出一段陳麗俐在后臺換裝的視頻。換裝的間隙,她還在吸氧、吃藥。
“上場前,我突然什么也聽不見了,我沒敢告訴團里!标慃惱f,好在隨后漸漸恢復過來。那天下午,她是憑著一腔拼勁,一點點找回了狀態(tài)。
這臺折子戲專場,《碧桃花·拷打提牢》《穆桂英·轅門斬子》《白蛇傳·水斗、斷橋》三個折子層次豐富,色彩分明。
《拷打提牢》是唱功戲,女主是含冤身陷牢獄的孤女,大段的唱腔傾訴她的不幸命運,是苦情的青衣戲。婺劇《轅門斬子》有活潑鬧猛的民間色彩,國事變家事,整出戲的高光落在不受禮法束縛的奇女子穆桂英身上,草莽姑娘有謀略也有真性情,為救心儀的楊宗保,敢和楊延昭拍桌叫板!皵鄻颉焙芏鄤》N都演,而婺劇的特質在于異常明快的節(jié)奏,唱作并重,有“唱煞白蛇,做煞青蛇,跌煞許仙”一說,三個演員的身段變化復雜,武戲結合現(xiàn)代舞,造型華麗炫技,需要演員之間默契配合。
三折戲,跨越不同的旦角行當,更大的難度在于演唱橫跨三種婺劇聲腔:《拷打提牢》是大量使用中音區(qū)的亂彈,《轅門斬子》是調門高亢的徽戲,“斷橋”的唱段是側重于低音區(qū)的灘簧,在一場演出里唱這三折,對演員的嗓音條件挑戰(zhàn)很大。
除了當時身體狀況不佳,陳麗俐覺得,更大的壓力在于:這些折子戲凝聚了幾代婺劇人的心血,自己決不能出差錯。
兩獲梅花獎的著名婺劇演員陳美蘭,獲“二度梅”的劇目就是《拷打提牢》和《轅門斬子》。過去20年,她把很多戲傳授給一代代學生。楊霞云在2015年獲梅花獎,那臺折子戲是《白蛇傳·水斗、斷橋》和《轅門斬子》《大破天門陣》。樓勝參評梅花獎,“斷橋”也是折子之一。
如今陳麗俐站上梅花舞臺,正如樓勝所說,演這些折子戲,就是匯報婺劇傳承。

陳麗俐(中)在排練中。共享聯(lián)盟·金華 樓冀陽 攝
大家給了我很多機會
陳麗俐是個“斜杠青年”。
她出生于縉云的婺劇世家,外公、外婆、母親、姨媽、舅舅都是婺劇演員,父母還創(chuàng)辦了民營婺劇團。母親李戀英回憶,陳麗俐還在腹中時,自己演出《佘賽花招親》,她便在肚子里“應和”。
從小,她跟隨劇團在各地巡演,生活中滿是婺劇,3歲就曾臨時頂替鑼鼓師傅。稍大后,她開始客串劇中小孩角色,成了劇團“名角”。
她唱過越劇。1997年,11歲的陳麗俐進入金華市武義縣第二職校戲曲班學習武旦,開啟專業(yè)之路。盡管年紀最小,但舞臺表現(xiàn)十分出色,常擔任大戲主角。2000年畢業(yè)后,她被杭州市越劇二團挑中,跨劇種學習,主攻花旦,還將婺劇表演技巧融入其中。
她修過聲樂。多才多藝的陳麗俐,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,除了唱戲,還是一位業(yè)余歌手。她是著名聲樂教育家馬建華老師的徒弟,還曾獲得義烏十大歌手排行榜第一名和CCTV青歌賽麗水賽區(qū)金獎。
她演過話劇。2007年,陳麗俐又到中央戲劇學院話劇表演專業(yè)進修深造!澳且荒,我數(shù)不清看了多少戲,各個劇種都看,來北京演的只要買得到票,都會去看!闭f起自己參演畢業(yè)大戲,她笑稱:“我們傳統(tǒng)戲劇演員,一上臺一亮相一說話,就忍不住要跟臺下的觀眾眼神交流,師兄就不停地提醒我,你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忘記觀眾。”
之后,她還跨界嘗試音樂劇藝考。從中央戲劇學院歸來后,她順利完成《赤壁周郎》中小喬的表演,并在2008年“婺星爭輝”婺劇青年演員挑戰(zhàn)賽中,與楊霞云、樓勝一同奪得“婺劇之星”前三,也因此與浙婺結緣。
“出走”一圈,又回到婺劇。2013年,她進入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。她敬重的老師語重心長地說:“你這么多年打下的功底,不要浪費了,你未來的閃光點還是在婺劇舞臺上。”
有人說:“你走了好多彎路啊。”在陳麗俐看來,“沒有一條路是白走的”。
之前種種“彎路”的體驗,讓她對人物的理解和塑造,以及形體、聲樂怎樣更好地表達,有了更多感悟。而浙婺也為她提供了極好的平臺,“大家給了我很多機會”,陳麗俐說,進團后的十多年,她迎來了演藝生涯最大的飛躍。

陳麗俐(左)在梅花獎競演現(xiàn)場飾演白蛇。共享聯(lián)盟·金華 樓冀陽 攝
團里所有人都來鼓勵我
陳麗俐喜歡挑戰(zhàn),只要有創(chuàng)新的機會,都愿意嘗試。她的角色跨度很大,從14歲到60歲的角色都演過。
近年來,陳麗俐陸續(xù)主演了《天下第一疏》《橘紅滿山香》《鐘樓記》《紅燈記》《白兔記》《連環(huán)計》《信仰的味道》等劇目,有了不斷上臺演出和磨煉的機會,各方面素質都得到了極大提升。
浙婺每年演出量多達500余場,可以說,每天不是在練功,就是在演出的路上,大家見縫插針地學習,在基層、后臺不斷磨練自己。
半個多月前,浙婺副院長黃慶華曾放出“豪言壯語”:劇團不能紅一兩個,紅就要紅一批人。
任何一個劇種的傳承都不是靠一個人或是一條路就能完成,而是靠一代代人守正創(chuàng)新、薪火相傳。從陳美蘭的二度梅,到張建敏、楊霞云、樓勝,再到陳麗俐,浙婺迎來了第六朵梅花綻放。
陳麗俐回想起,自己第一次站上“競梅”的舞臺,是幫師姐楊霞云配戲。那天,甚至比自己參評還要緊張。
在“斷橋”一折里給陳麗俐配戲的小生樓勝說:“我們婺劇,唱功戲要唱得讓觀眾回味,打戲要打到觀眾心里去。觀眾來不來,來了坐不坐得住,就看是不是每個演員在舞臺上拼真功夫!
四年前,樓勝參評梅花獎時感言:“我是被全劇團托舉到這里的。”那次,他的投票排名位列全國第一。
如今,陳麗俐“競梅”的這臺折子戲,又一次讓觀眾看到“一個劇團對一個演員的托舉”,滿臺“綠葉”和女主角一起拼出了真功夫。
“那天比賽,我在換裝時,團里的化妝、服裝工作人員、隊員,每個人都跑過來對我說,表現(xiàn)很好、很棒、很穩(wěn)!沒有一點問題!”陳麗俐后來才知道,是她的老師陳美蘭一個個發(fā)消息給大家,希望大家多多鼓勵。講到這里,陳麗俐忍不住流下了眼淚。
獨木不成林。當下的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,形成了以60后、70后為中堅,80后、90后為骨干,00后優(yōu)秀苗子為新生力量的三個梯隊。浙婺的武戲做得精彩紛呈,文戲則細膩精致,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婺劇。